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第十九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赴于都县人民医院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

[ 2023-11-14 09:56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切实落实对口支援帮扶任务,第十九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项对口帮扶于都县人民医院医疗队,由脊柱外科王凯丰、眼科梁舒婷、重症监护沈鹏组成,带着院领导们的嘱托和要求,圆满完成的本次为期三个月的帮扶任务。

技术为依托,切实推进基础临床工作

第十九批医疗队,在于都支援期间,着重以下三项技术的帮扶,并协助于都县医院初步建立了一直具备相当技术实力的专业团队。

椎弓根外侧入路(EPA),是椎体成形、椎体穿刺活检的较新的计算穿刺入路,区别于传统的解剖入路的是其穿刺点偏外、穿刺角度大,是全面评估解剖结构之后计算出的一条有效入路。但是因为其穿刺路径附近更是存在脊髓、胸膜、主动脉、腔静脉等及其重要的血管脏器结构,常常会令初学者胆战心惊。该入路,在熟悉解剖并制定详细的穿刺路径后,对于上述结构的损伤可能性,远小于传统入路,并且可以通过单侧穿刺达到较好的双侧穿刺效果,大大提高效率,并显著的提高手术疗效。在该技术的培训及实践中,王凯丰医生采用传帮带的方式,以点带面,使当地医院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梯度技术团队,从诊断到手术到康复,体系已出具雏形,对地方百姓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

青少年斜视问题,在于都地区一直是一项老大难问题。斜视的诊断并不简单,需要十分专业的方式才能鉴别。治疗虽然是在对应肌肉上进行手术矫正,但是在哪一根肌肉,矫正多少,确实很难一概而论的,这就需要大量的样本,和术前详尽的规划。正式这两点严重制约了该技术在地方的推广。在眼科梁舒婷医生的倾力支持下,着重培养当地医生的上述两项能力,协助当地医院开展斜视的诊断及显微斜视矫正手术,收效破丰。目前当地医院已具备开展斜视手术的硬件条件,医生对于斜视基础理论、诊断、手术设计知识储备逐步平稳提高,通过十余次的专业专项课培训进行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实际场景、临床手术带教,让当地医生对斜视的诊治过程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于都县人民医院眼科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斜视专业组梁舒婷达成了长期的帮扶支援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寒暑假期间,协助展开斜视的诊治。

重症监护是一家医院技术实力的依托、保障,更是一家医院在民众心中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现。沈鹏医生主要负责于都县人民医院各类重症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在重症超声培训方面,沈鹏医生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学习超声技术在重症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对心脏、肺部、腹腔等重要器官的监测。通过反复实践和总结,于都县医院重症监护团队逐步掌握了这项技术的操作要领,为重症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团队与于都县人民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了医院与基层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未来的远程重症超声会诊及授课的开展铺平了道路。这为未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区别于普通二级医院,在重临床的同时,于都县人民医院也逐步开始投入一部分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医疗队与于都县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医生进行了三次关于科研的交流,初步提出从地方特色疾病着手,从疾病谱着手,从地域性特点着手,精耕细作,在前人文章的基础上迈进一小步的科研理念。

医疗队虽然没有专业的行政管理人才,但也从自身的临床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协助医院发展。通过深入门诊诊治流程,梁舒婷医生协助科室人员制定标准规范的门诊检查操作流程,加强专业仪器的使用,为即将成立的眼视光中心做好流程服务。并给出了义诊、典型病例上新闻、印制海报等建议,共同协助医院发展,为百姓造福。

情系基层,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于都县人民医院经常组织医护下基层,到村里去,到街道去,到田间去,为百姓解除疾病困苦。在短暂的支援帮扶期间,医疗队员们也收获满满,在返回各自的岗位后,队员们将勇于开拓,为医院发展添砖加瓦,有所成就。

(供稿:第十九批赴于都县人民医院医疗队 责编:訾蕊)

from clipboard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