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主任,我这个是啥病啊?需要去省里医院看吗?”老孙今年39岁,是河北省阜平县当地居民,重体力劳动者,近几个月来觉得右侧膝关节疼,一直不好,于是来到阜平县医院骨科郄志贤主任门诊就诊。拍了X光片后,竟发现右侧股骨内有异常密度。
郄主任心里已有初步答案,这可能是个肿瘤病变,但因为骨肿瘤发病率低,平日接触病例较少,于是他找来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在阜平支援的梁海杰医生。
根据中央健康扶贫有关要求,自2016年7月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河北省阜平县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合作项目,至今已组织17批医疗队完成对口扶贫活动,对阜平县医院的医疗工作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年11月6日,第十八批医疗队顺利到达阜平县医院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支援工作。本批医疗队由风湿免疫科刘田、儿科黄琼辉、影像科刘晓怡、骨肿瘤科梁海杰和眼科胡洁5位医生组成。
梁海杰医生接过X光胶片, 仔细看了之后发现,这个肿瘤应该是个软骨源性的,长在股骨骨干髓腔内,一般不会引起膝关节症状,且目前看应该不是恶性的。
内生软骨瘤是良性肿瘤,如果无症状可予以观察。但梁海杰医生注意到病变范围较大,髓腔内皮质似有侵蚀,要警惕转化为“非典型性软骨源性肿瘤/I级软骨肉瘤”的风险,后者是交界性的,需要手术。
在郄主任和影像科主任的帮助下,老孙很快就完善了股骨的平扫MRI检查。同样来自北大人民医疗队的刘晓怡医生发挥专长,仔细阅片,她表示,可以明确软骨源性肿瘤的诊断,且肿瘤范围较大,某几个层面可见肿瘤接触并侵蚀了部分骨皮质,推断肿瘤还是有一定活跃度。
于是,梁海杰医生建议老孙还是进行手术。由于发病率低,阜平县医院很少能遇到骨肿瘤患者。带着问题,梁海杰医生在术前一天上午给骨科各位同事讲解了内生软骨瘤的诊疗原则:“对于老孙的肿瘤,目前临床考虑可能是活跃的内生软骨瘤,或者是非典型性软骨源性肿瘤,前者属良性,后者属交界性。良性和交界性的骨肿瘤,常用的手术方法就是刮除植骨术,根据骨皮质开窗对骨头强度的影响决定是否用内固定物。这个病例肿瘤在股骨,开窗后对强度影响大,需要行内固定预防病理性骨折。”
刮除植骨内固定术,这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属于最基础的手术之一,但却是阜平县首例骨肿瘤手术。为了让手术万无一失,梁海杰医生把手术计划、所需器械、耗材及手术步骤提前发到阜平县医院骨科的医生群里。
2023年11月15日上午9点,手术如期开始。消毒铺巾、打止血带、切皮、游离、暴露股骨、开窗、刮除、处理骨壁、植骨、内固定、松止血带、止血引流、缝合伤口,京阜两地医生护士配合无间,手术过程一气呵成,11点20分患者返回普通病房。
“感觉挺好。”老孙回到病房说道。
术后第二天老孙就拄拐下地活动,第4天拔除引流管,术后X光片可见刮除充分,植骨满意,内固定可靠。术后第6天老孙顺利出院。
“真没想到,在咱县医院就能治这么大的病,而且治得这么好!真是太感谢咱医院骨科各位医生和北京的梁医生了!”老孙的爱人出院时感激地说道。
在阜平县医院开展的首例骨肿瘤手术,是帮扶基层医院结出的硕果,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进基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经连续7年派出了十八批医疗队帮扶阜平县医院,医疗队充分发挥“国家队”的医疗专长优势,始终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帮助基层医院提升专业水平,更好地为当地居民们提供医疗服务。通过日常临床诊疗、临床教学及技能培训、学术讲座、健康宣教等多种形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人民”力量。
(供稿:骨肿瘤科 梁海杰 责编:李杨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