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我院王杉教授获201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

[ 2014-06-29 05:42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杉教授获201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
 
      2013年9月13日,北京大学医学部2013年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在逸夫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大会对荣获各种荣誉的集体和教师代表进行表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杉教授荣获201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敖英芳,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宝海荣,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李文胜,医学部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孔凡红,医学部主任助理王维民出席会议。
        作为有30年教龄的教师,王杉教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长期工作在临床医学教学第一线,用实干和奉献推进了临床医学教育的改革,在临床医学教育(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医学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现代医院建设与管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
       “桃李奖”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师的最高荣誉,以表彰从事医学教育教学工作,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作为北京大学的附属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医学人才,涌现出大批为医学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名师。人民医院历史上曾经荣膺此誉的教师有:冯传汉(1987年)、黄萃庭(1991年)、马万森(1992年)、钱和年(1993年)、陆道培(1997年)、祝学光(2000年)、杜如昱(2001年)、朱积川(2004年)、王德炳(2007年)、魏丽惠(2010年)、王杉(2013年)。
(教育处)
附1:王杉教授简历
       王杉教授,国家级名师,医学博士、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系,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1998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外科从事外科肿瘤及创伤相关研究,1999年~2002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现代医院管理。
       王杉教授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5年;第一完成人,2009年)以及各级教学成果8项,是“2007年教育部特色专业示范点”和“2008年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第一负责人,主讲的《外科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10年来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医学临床教学示范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3项;发表论文130余篇,主持、参与编撰或译著7册。
       现任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临床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临床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教学分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医药院校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医学一部学部委员,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外科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秘书长,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政协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附2:王杉教授事迹
潜心医学教育  竭力培养英才
 
       三十余年来,王杉教授以他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实践着他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无限热爱,对教书育人的执着与担当,以德为先,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孜孜以求,默默奉献,一步一个脚印的实现着他的教学梦。他的这种对待事业和工作的火一样的热情,照亮着自己,同时也感染着他人,发奋工作,为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书育人勤奋耕耘。
    一、潜心临床医学教育,全力培养一流人才
    (一)教书育人,辛勤耕耘在一线课堂
       王杉教授在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使他对临床教学工作有着无限的热爱和执着,他深刻的体会到: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有五年是在临床学院完成的,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生,对临床学院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份沉甸的历史责任。作为教学名师,王杉教授始终坚持工作在临床教学的第一线,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医学生和研究生大量授课任务,讲授《医学导论》、《外科绪论》、《外科肿瘤概论》、《胃癌》、《结直肠癌》等课程,还讲授承《临床医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生涯设计》及《医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等素质教育课程,并坚持主持和参与外科学临床教学查房等各种教学活动。王杉教授还先后指导了5名硕士研究生、35博士研究生及1名博士后,在读博士7名。为我国普通外科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不少医师都已成为各医院的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二)励精图治,推进临床教学方法改革
       王杉教授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规律,锐意改革、因材施教,王杉教授积极推行以问题为中心自主学习医学教育理念,授课语言精炼、生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积极性,突出了培养临床专业理论、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的特色,在临床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普遍的应用于医学临床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亲自设计和制作图像、视频、动画和演示教具等教育资源。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强化理论知识的传授,授课风格独特,英语表达流畅标准,授课方式与教育技术的运用多样灵活,着力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等内在规律、提高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王杉教授努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发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医学临床助学助教系统、临床模拟面试系统、临床医学考试系统以及医学临床教学素材采集子系统等(该成果2009年获得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结合临床实践自主建构知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
    (三)殚精竭力,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王杉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以教学质量持续性改进为根本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承担的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均为优秀。广大学生普遍反映王杉教授的授课态度严谨、教学意识强,充分运用了现代教育手段,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教学质量高,语言精练、生动幽默。更重要的是王杉教授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大力推进医学教育质量评估方面的创新性改革,依托“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医学临床教学示范工程)的支撑,率领团队研发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系统》于2005年获得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创新理念,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医学人才
    (一)孜孜以求,构建临床医学教育新模式
      王杉教授始终以推动医学教育发展、培养综合能力强的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临床一线教学和教学管理中,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入研究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高度浓缩国内外医学教育发展史的精华,并根据北医的培养方针,2004年提出了“以创新为基点、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质量为主线、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培养一流的医学人才”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医学教育教学发展战略;科学、全面地设计了独具特色的临床教学体系(临床专业课程体系、临床选修课程体系、临床技能训练与认证体系、临床助学助教自主学习体系、临床职业精神与素质教育体系、临床医学社会工作与志愿者服务体系),为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具有持续发展潜能的长学制医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以培养卓越医师为目标的临床医学教育专业理论体系
       为顺应国际医学教育的整体趋势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贯彻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途径”教改方案,即“在教育教学一体化模式下,以核心课程为基本内容,按器官系统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的精神,王杉教授和陈红教学院长深入研究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结合我院的教育教学特点,经过数轮的教学委员会专家及临床一线教师研讨后,设计了切实可行的临床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和临床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专业知识,临床技能操作流程、专业英语等,在体现临床专业知识系统性、完整性及临床思维构建的科学性同时,注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医疗基本诊疗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在传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临床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紧密结合,突出学院与学科特色,运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整合优质资源,建立支撑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教师队伍,为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具有持续发展潜能的高端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以培养医德高尚,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的职业精神体系
       王杉教授在做教学副院长期间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和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实践,2000年开始开设了临床医学选修课,涵盖“创新”、“品德”、“人文”等七个模块180个学时,同时根据《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的要点,王杉教授组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中国医师协会、美国Mayo医院共同探索和实践医学生职业精神塑造新模式,建立了“中国医师协会临床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身体力行的带动和引导医学生担任志愿者,践行社会责任、实行社会互助、着力塑造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2009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临床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2010年牵头成立中国医院协会医务社工与志愿服务委员会,旨在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系统工程的建设,使我们医学生素质教育不停留在课堂上,要有抓手,落实到实处。其中包括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课程体系、职业态度与职业责任量化指标体系、职业作风评价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及职业道德考核体系。《现代医院文明服务缺陷管理体系研究》获得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中国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获得美国CMB项目支持,进行了《中美临床医师职业素养比较》课题的研究。2009年医院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部,目前已形成以医学生为主体、覆盖门急诊、病房和社区等十七项医务志愿服务工作,建立起职业精神教育平台,丰富了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使医学生素质教育更具实践性和操作性。
    (四)建设综合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临床技能循环培训体系
       近年来临床实践教学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冲击,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逐年减少呈现弱化的趋势,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面临的新的问题与挑战,王杉教授牵头以创新的理念对临床技能实践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中心,将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三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建立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临床技能循环实践新模式,制定每种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方法、操作要求、实践学时、考核标准,明确培训要求与认证标准,通过认证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整个培训流程经过:理论学习→理论考核认证→模拟训练→考核认证→临床见习→考核认证→临床实习→考核认证,依托基本评价量表进行客观化评估,使临床能力提高有标准化的流程与质量标准,并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
       2011年教育部、卫生部举办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共同探讨医学教育的发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杉院长作为唯一的临床医学院的代表做了题为《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研究与实践-临床实践技能循环教学模式探索》的主题发言,详尽介绍了我院临床技能循环培训体系以及临床实践改革中的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体系,提出了建立临床技能标准化示范工程,切实解决临床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受到与会领导、同行的好评。
与此同时临床教学过程中,王杉教授认识到住院医师培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问题直接影响八年制后期培养的核心环节,因此在他的组织推动下, 2009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正式成为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外科医学院 “普通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中心”。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和外科医师执业培训工作迈出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步伐。
    (五)以临床技能竞赛为载体,推进临床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有效推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临床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教育部三次下达《关于开展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通知》,提出了以 “尚医德,展风采,奉学道,精医术”为大赛主题,由教育部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织承办的第一、二、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取得了巨大成功,促进学生临床专业知识、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职业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从19所到117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广泛参与,有效推动了高等医学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开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完善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卫生部张茅书记以及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教授,都对大赛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六)科学规划,建设一流的临床教学环境
       曾经做过八年教学副院长的王杉教授深深体会到,做好临床医院医学教育除了创新的教学理念、科学的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精良的教师队伍外,必须建设一流的教学环境及配套的设备作为支撑。因此十几年来王杉教授一直致力于教学环境的建设,尽管医院医疗任务繁重,医疗是医院生存的命脉,王杉院长还是竭尽全力加快教学建设的步伐,改善教学环境。他常说,没有临床医学教育,没有医学人才,就没有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原有教室、示教室、实验室齐全的基础上,建设新病区增加医学生实习病种,在西直门、白塔寺院区寸土寸金的地方,各增加500余平方米的临床技能实验室的建设,使得临床技能中心总面积达到1500余平方米,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环境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为医学生临床医学教学的良好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厚积薄发,科学系统开展教学研究
       王杉教授对北京大学长学制医学生临床阶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包括《教学质量网络实时监控评估系统》《临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教学质量网络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中专起点护理高职教育“临床护理学”网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医学教育网络管理系统》《临床七年制学生临床阶段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社区卫生实践对提高长学制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长学制医学生临床阶段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初探》等多项医学教学改革课题,发表教改论文50篇。对教学质量评估和医学生自主学习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于2005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博采众长,推进现代化教材建设
       王杉教授广泛借鉴国内外、校内外教材建设的经验,推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编和出版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临床教材。主编《外科手术精要与并发症系列丛书》(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2005),参编《专科医师培训国家级规范化教材》(2006)、《外科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和《卫生专业技术高级资格考试指导用书——普通外科分册》。先后主译《结肠和直肠外科学》、《直肠癌》、《痔的外科治疗》和《临床证据》,将这些高水平教材和教学辅导书籍引入到我国临床医学教育领域。以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牵头、集合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专家编写并出版的首部《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明确了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本科阶段医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制定了每一项技能的规范操作流程,评分标准、参考资料以及自测题等,图文并茂,填补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材的空白。
    五、独具匠心,建立年轻化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
       王杉教授高度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与人才梯队的建设,以身作则、带动青年教师树立强烈的临床教学意识,无私传授自己的优秀教学方法和心得,带领身边的年青医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他所倡导的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双语教学基本功比赛,至今已有500余人参加,使一批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师脱颖而出,其中20余人获得北京市、北京大学以及医学部的各级奖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实力和强烈教学意识的骨干教师队伍。2007年王杉教授团队获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光荣称号。
    六、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国际医学教育交流
       王杉教授积极倡导并促进国际医学教育交流,整合国内外资源,于2000年开设了我院临床英语选修课,加强临床医学英语教学实践,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外语教学队伍,主编了临床专业外语手册,在医学生、住院医师以及进修医师中广泛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王杉教授亲自筹集了2400万元建立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其中有专项资助年轻教师进行临床医学教育研究,另外他还筹集了100万元建立了“院长人才培养基金”,该基金的主要用途是选送有培养潜能的青年教师到国外学习,其中包括:2011-6参加2011国际医学教育者学会(IAMSE)年会,2012-6 参加2012国际医学教育者学会(IAMSE)年会,2013-1参加国际医学模拟会议等近年人民医院一批批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师脱颖而出,为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中100余人获得北京市、北京大学以及医学部的各级奖项,使人民医院高水平的临床医学教师队伍后继有人。并多次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全国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
    七、博大精深,不断提高科学研究与学术水平
    (一)学术地位
       王杉教授在胃肠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胃癌、结直肠癌、创伤)、医学教育现代技术应用(质量监控、考试考核、素材库建设等)、健康管理学、现代医院建设和管理与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享有国内外较高声誉。任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药院校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委,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医学一部学部委员、中华外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健康管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王杉教授倡导和积极筹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外科医师行业协会组织(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并首先提出和组织建立了中国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遴选与管理制度,主持起草了我国首部《中国专科医师(普通外科)培训细则》和《中国专科医师(外科)培训细则》,为健全我国外科医师行业管理机制、规范我国外科医师执业行为,培养优秀外科专科医师队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科研能力
       王杉教授长期从事普通外科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和临床研究工作,具有高超的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水平及扎实的手术功底,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在国内较早研究和探索了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增殖凋亡调控因子、表观遗传学等方面的改变及其分子机制;特别是在转录信号传导子和激动子(STAT)通路、细胞核因子NFkB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通路与胃肠道恶性肿瘤增殖、凋亡、恶性潜能、治疗反应的关系。并组织全国相关专业领域内的医疗学术机构和资深专家团队,主持了《胃癌诊断治疗国家标准》、《结直肠癌诊断和诊疗标准》的研制工作以及胃肠道间质瘤、消化道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和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的综合治疗等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三)学术成就
       王杉教授先后主持完成或参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1.673。主持、参与编撰或翻译专业著7册。担任《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大肠肛门疾病杂志》《腹部外科杂志》《消化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学术期刊的副主编、编委。
    八、教学奖励与成果
    1、1994年获北京医科大学优秀教师
    2、1998年获北京医科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3、2003年获北京市优秀医院管理干部奖
    4、2004年北京市优秀德育教师
    5、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6、2005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7、2006年获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
    8、2006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外科学》(主讲人)
    9、2007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师
    10、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
    11、2007年教育部特色专业示范点(第一负责人)
    12、2008年教育部创新团队(第一负责人)
    13、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14、2009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15、2009年国家级教学名师
    16、2012年教学实用新型专利三项
    17、2013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18、2013年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