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推着满载置管用物的治疗车,一手拉着装有B超机的置物架,曹老师又开启了新的一天穿梭于各病区间的PICC护理会诊置管之旅。
PICC置管会诊 严谨却繁琐
曹老师根据静脉治疗护理专业组组长贺老师的指派,进行今日的置管排序工作。
在进入第一个病区后,曹老师先去找申请会诊的病历夹和责任护士,查看病历夹中的护理会诊单申请病区填写的血常规和凝血分析结果以及护士长签字,以便判断是否适合置管。若申请科室填写不全时,要自行查询病历或系统中的检验结果进行了解,比较耗时费力。首先需要了解置管患者病情及检验结果后进行PICC置管的具体用物准备及实际操作。PICC置管操作结束后填写PICC置管记录单,向患者讲解置管后注意事项和及时拍胸片,提醒责任护士置管常规护理,进行置管记费和会诊记录单的填写。填写会诊记录虽然有模板,但总担心手写失误导致重打重填,因为护理会诊单的会诊申请和会诊记录在同一张纸上,还可能牵连会诊申请科室的书写和签字。填写完会诊记录后拍照片微信上传给护理部进行审核。同时,还需要查看系统中每位患者X胸片结果显示PICC尖端位置,并电话回复申请科室的责护该患者PICC置管是否可以使用。曹老师就这样穿梭在一个又一个病区进行静脉治疗护理专业组PICC置管的会诊和操作,静疗组的王老师被指派PICC会诊日也同样如此。
传统线下会诊 效率低下
医院自开展护理会诊以来,除了上面介绍的静脉治疗护理专业组外,还有糖尿病治疗护理专业组、皮肤护理管理专业组、血液净化护理专业组、重症护理专业组、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专业组、儿科护理专业组,共七大护理专业学组。这七大护理专业学组进行着全院多院区的护理会诊,解决各病区的疑难护理问题。护士老师们一直在沿用线下传统的会诊方式,从打电话到扫微信二维码共享文档的方式预约会诊科室和时间,会诊申请和会诊意见记录采用打印纸质版后进行手工填写,拍照片微信上传护理部审核等。虽然手工填写存在出错率高,审核修改和书写会诊意见都比较耗时费力,会诊效率及会诊书写质量也都低,会诊意见单有时还需要人工传送,会诊过程质控也会滞后,也没有会诊统计数据等弊端,但是护士老师们一直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护理会诊,解决临床各科室的护理问题。
护理会诊系统 助力高质量发展
为了满足护理部对护理会诊的迫切需求,2023年核心系统升级切换完成后,护理部在医院医学信息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启动了护理会诊系统的建设工作。在护理部、信息中心、卫宁护理会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数月持续性的推进建设,医院护理会诊系统于2023年11月20日正式上线。
护理会诊系统的上线实现了在系统中进行会诊的申请填写、发送、审核、受邀查询、指派、签到、会诊意见书写、评价等功能。护理会诊的首上线,老师们反映填写方便又快捷,书写也规范准确了,因为在系统中需要护士长审核后才能发送到相关专业组组长进行指派任务,避免了受邀会诊的老师到申请会诊科室后会诊申请单没填或填写不全需要自己查阅结果的情况。
同时,护理会诊系统增添了会诊短语、特殊符号、检验报告查看引用、检查报告查看引用、微生物报告查看引用、患者360、医嘱信息引用、会诊综合查询、护理会诊列表导出、会诊流转日志列表等功能。申请会诊和受邀会诊老师在填写会诊单时,可以直接通过个人或者科室等会诊短语的引用、直接复制或引用插入检验检查微生物结果、引用医嘱信息、比较难写的符合也可以在特殊符号模块点击插入引用等,非常方便。避免了护士老师原来需要进行不同方式和系统的查找结果才能填写申请单的局面,大大减少了书写时间;受邀会诊老师书写完会诊结果记录后申请科室老师可以随时在系统中查看会诊结果,既方便了申请科室随时查看会诊结果又可以减少受邀会诊老师打电话通知申请科室会诊结果的环节;通过会诊状态视图查看会诊动态节点以及通过会诊流转日志查看会诊详细状态及意见;护理部还可以随时查看会诊综合查询模块了解各专业组会诊总数量、申请会诊及受邀会诊的整个会诊动态,包括会诊签到时间、会诊人工号等,并能导出会诊综合查询表;护理部也可以在系统中随时进行全院会诊质量的质控及指导。
护理部黄婵副主任表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一个护理会诊系统的诞生,具有标志性意义,代表医院系统实现了护理会诊工作的信息化、规范了会诊记录的质控、减少了医疗风险、提高了护理团队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护理团队的一致肯定。在赢得护理团队的欢迎和喜爱、获得员工满意的同时,日趋成熟的护理会诊系统也将做为 “人民人“的护理特色,助力护理团队高质量发展。
(供稿:医学信息中心 责编:李杨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