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夫,急诊内科夜间来了个年轻患者,大呕血,血压下降,还在活动性出血,情况紧急,请您过来看一下!”
初秋的深夜11点,已经准备就寝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援藏医生赵晓蕾接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值班二线医生的电话。
年轻藏族小伙不明原因呕血 命悬一线
赵晓蕾心里一紧,“患者年轻但危重”可能需要急诊内镜止血治疗,于是她披上大衣,马上出发前往医院急诊。
到了急诊见到患者,情况比想象的严重——这是一位29岁的藏族小伙,呕血1天,外地转入急诊,因出血量巨大,濒临失血性休克状态,意识淡漠,血压低,心率快,四肢冰冷,不断呕血便血。小伙到医院后因失血过多已经面色苍白,情况十分凶险。既往病史肝包虫切除术后,胰腺炎病史,近期胃镜提示胃体巨大粘膜下隆起,同时CT提示腹腔凸向胃腔内巨大包块,放射科医生曾考虑为胰腺假性囊肿。
“要不要做急诊内镜?什么时候做?风险大不大?能不能找到出血病灶?出血病因到底像什么?”很多疑问盘旋在赵晓蕾的脑海。
在和患者家属充分沟通,所有家属都表示接受一切的诊治风险。这位年轻的患者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家里的顶梁柱,而此时,他的爱人抱着2岁的女儿茫然地坐在角落……
机不可失,消化内科经过谨慎思考和充分评估准备后开始床旁急诊内镜。食道腔、胃腔全部是大量的血凝块,反复吸引清洗血凝块,并更换各种体位,2个小时过去了,仍无法观察胃腔全貌,无法找到出血灶。鲜血仍在不断涌出,口鼻大量喷血,患者仍在活动性出血。
在救治的过程中,赵晓蕾医生与次仁央金主任的白大衣上溅满了血点,大家却丝毫没有察觉,只想尽快明确出血灶,拯救生命危在旦夕的患者。
抽丝剥茧 层层拨开疾病迷雾
全院紧急MDT讨论,患者在急诊内镜无法寻找到出血灶后实行急诊介入诊疗,放射科医生放射线下栓塞分支动脉。
第2日凌晨,患者又再次大呕血,生命危在旦夕。全院再次组织紧急MDT会诊。在整个城市都在甜甜的梦中,而在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场悬而未决的背水之战刚刚开始。
患者年轻,致死性消化道出血未明,有外科手术指征,但手术也面临巨大压力和风险,有可能面临打开腹腔,大海捞针的情形。患者已经处于休克状态,麻醉科也面临巨大挑战。但面对一个鲜活的生命,即使背负巨大风险,也要为年轻的生命搏一搏!
患者在急诊时血色素只有3g/dL, 到达中心手术室后,血气中血色素已经无法测出,在如此压力下,外科开腹打开胃腔,清理全部血凝块,消化内科术中内镜,终于在反复冲洗和寻找下,贲门下方似可见活动性渗血和血栓头,其旁似可见白色溃疡。
“找到了出血灶了!”赵晓蕾心里激动万分。赵晓蕾和外科医生仔细观察血栓头旁的白色溃疡,发现其怪异之处。白色部分暴露于胃腔内越来越大……“腹腔内包虫侵蚀胃壁所致消化道大出血?”确认了不是溃疡,是包虫!一切的谜底随着包虫内囊的显现水落石出。
“原来曾经胃腔内发现的粘膜下肿物,CT提示的包块是包虫!”腹腔内包虫侵蚀胃壁所致消化道大出血确实罕见。终于找到了病因,外科医生迅速打开包虫囊腔,发现了破溃的动静脉,结扎血管,清理内囊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手术非常顺利地结束。
随着第3天早上一缕阳光的出现,年轻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终于结束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战斗,迎来了新的曙光。
“两日的奋斗,终于能解开谜底为患者抢来生的希望,这样的经历太有意义了。”这里生死时速的营救,也给刚来高原一个多月的赵晓蕾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
这是西藏自治区首例包虫侵袭胃壁所致消化道大出血案例,MDT多学科联合诊疗,通过绿色通道,通力合作将一名年轻患者从生死边缘救回,体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对于消化道大出血疑难重症的精准诊疗能力。
随着援藏工作的逐步深入,赵晓蕾才知道,当时经历的那几晚其实在之后的日子里反反复复地在上演。
西藏自治区肝病患者较多,同时,肝硬化晚期并发症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所致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情况极多,也有着最多最重的消化道溃疡大出血患者,每晚急诊都要无数次的重现。因此,赵晓蕾经常深夜接到急诊电话。不论多晚,只要听到需要急诊床旁内镜治疗,赵晓蕾都责无旁贷,立刻出发。多少个深夜里,总能看到一个身影,焦急地奔向医院。
在这样的工作中赵晓蕾慢慢体悟到援藏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真真切切感受着每成功挽救一个患者的内心巨大的欣慰。
“高原的每个患者就像那一朵朵格桑花,虽然生在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忍受着常年的缺氧状态,但是依然努力地生活着。”在拉萨的街头,赵晓蕾经常看到粉色、白色的格桑花,迎着热烈的阳光绽放着,她感慨道,“我希望做个护花使者,用自己的医疗工作为它浇灌一点水分,遮挡一点酷暑,让这一朵朵格桑花热烈地在高原的大地上绽放!”
(供稿: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 赵晓蕾 责编:张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