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本应是朝气蓬勃的年纪,但是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位藏族少年却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出现了感染性休克、心脏骤停,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驻守在雪域高原的“人民”专家与自治区医生联手,为年轻的生命按下“重启键”。
藏族少年感染性休克
心脏骤停 命悬一线
这位17岁的藏族少年,因颌面间隙感染导致纵膈脓肿,造成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2023年11月20日凌晨患者病情加重,被家人送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
当时入院时,细菌在患者体内已经形成广泛播散造成了严重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心率快、血压低,病情进展迅速。
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援藏医生王斌医生介绍,西藏地区因龋齿及口腔颌面部感染导致的纵膈脓肿的病例较为常见,一旦发展为纵膈脓肿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0%-50%,合并感染性休克者死亡率甚至超过60%!
“感染性休克即脓毒性休克,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经充分液体复苏后,患者仍存在难以纠正的持续性低血压,属于分布性休克的一种,是十分凶险的危重症。”
王斌副主任医师和自治区人民医院蔺国英主任带领ICU医护迅速完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深静脉穿刺、升压等一系列有力治疗措施,大家竭尽全力全力挽救少年生命。
患者病情极不稳定,监护仪的报警尖锐且持续,患者血压低至45/25mmhg,心率高达180次/min。突然!监护仪显示心率从接近200次/min迅速降为0,屏幕上断崖般的心率曲线触目惊心。
“心跳骤停!”王斌副主任医师和蔺国英主任顿时神经紧绷!医护团队立即为患者展开床旁心肺复苏。心脏按压、电除颤轮番上阵,所有人都在为这个年轻的生命竭尽全力。很快患者自主心率恢复,但血压和循环仍难维持。
指挥复苏的同时,王斌副主任医师迅速判断患者不仅为感染性休克,还合并了应激性心功能不全。此时治疗陷入两难境地——感染性休克需要补液以扩充循环血量,而心功能不全是否能够负荷全身血容量的扩张?
通过床旁重症超声等系列检查,王斌迅速判断扩充血容量为当前第一要务,同时辅以强心抗炎治疗。在多管齐下的治疗和医护人员严密的监测下,少年病情逐渐得到控制,血压稳步回升。所有人的心里都松了一口气,年轻的生命终于保住了!
治病要除根 京藏医生联手
助力藏族少年闯关成功
治病要除根,患者感染的根源是纵隔大量脓肿,感染随时可能会加重。重症医学科迅速召集放射科、心胸外科、感染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进行多学科会诊,共同研讨患者病情及救治方案,这一切都是为了还少年一个健康的未来。
会诊后,口腔科为患者实施了颌下清创引流,心胸外科为患者行床旁纵隔穿刺引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援藏医生王少东迅速为患者实施胸腔镜下脓肿清除术+粘连松解+纵隔引流术,患者的病变得到了根本性的清除,为患者的后期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肠道蠕动不佳……一个接一个关卡接踵而至。在王斌副主任医师指导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蔺国英主任的带领下,自治区人民医院ICU医护通过脓液引流、机械通气、抗感染、纠正休克、强心、升压、俯卧位通气、肠外营养等治疗,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这位藏族小伙终于恢复了少年应有的阳光与活力。
“谢谢你!北京来的安吉拉!”出院当日,小伙的父母紧紧握着王斌医生的手,激动地用藏语表达感谢。
入藏以来,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重症医学科医生王斌针对当地重症情况,规范纵膈脓肿、包虫病等藏区多发疾病诊治,规范深静脉穿刺、纤支镜吸痰操作和肺段识别等临床技能操作。申请开展持续脑血流监测和Century Clot床旁凝血和血小板分析等新技术;加强MDT会诊,促进了ICU综合救治水平的提高;带领科室开展深静脉血栓、VAP和高原ICU感染病原学相关临床研究。
“驻守在雪域高原,就要守好健康西藏的生命防线!”王斌副主任医师表示,“每当有患者成功脱离危险转出ICU时,这一刻,是我作为重症医生最开心的时候!”
(供稿: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 王斌 责编:张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