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9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重症医学科王斌副主任医师带领自治区医院刘一军医师,成功为一名脑出血的重症患者实施了超声定位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手术,此例手术为西藏自治区首例。相较于传统的经皮气管切开术,使用该技术能使气道内情况清晰的展现在纤支镜之下,更好的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王斌副主任医师表示,与气管插管术类似,气管切开术是建立人工通气通道的一种方法,旨在通气供氧、清理气道、防止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从而为呼吸机辅助通气提供有效条件。
气管插管术是将气管内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经声门置入气管内的方法;而气管切开术是从颈部切开颈段气管,将气切管置入气管内的方法。相较于气管插管,气切管无需占用口腔或鼻腔,患者耐受性好、舒适度高,从而使患者对镇痛镇静药物的需求大大降低,利于神志的观察和恢复;同时还可显著降低口咽部黏膜感染的风险;主要适用于需长期带呼吸机的患者,如颅脑疾病长期昏迷者、呼吸衰竭者、肌无力者等。
超声定位可在气切手术操作前确定切口周围甲状腺情况、血管情况、气管软骨环和气管插管位置、以及气管前壁至皮肤的距离等情况。而纤支镜引导直视下的操作,全程可直观的观察穿刺针、导丝、扩皮器在气管内的情况,定位精确,大大降低了盲穿导致气道后壁损伤、气管食管瘘的风险。同时可及时清理操作过程中气道内的分泌物和出血,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发生。超声定位联合纤支镜引导下经皮气切术尤其适用于脖颈粗短等气切操作难度较高的患者,创伤更小、更加安全,让气管切开术成为了真正的“迷你手术”。
超声定位联合纤支镜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术的实施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在气管切开技术上的一项新突破,也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团式”援藏的成果。经过一批批队员的接续努力,西藏当地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组团式”援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供稿: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 责编:李杨乐)
王斌副主任医师(左)和刘一军住院医师(右)为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操作
纤维支气管镜实时观察气道内穿刺情况及导丝走行

气切管(左)和气管插管(右)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