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器官移植患者专属的运动会,也称为移植运动会,是专为那些已经接受过器官移植手术并处于康复期的患者设计的,是一场特殊的体育盛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专家高杰教授介绍。
2024年主题为“跃动精彩人生,奏响生命乐章”的“中国器官捐献日”宣传活动暨第八届中国器官移植运动会于6月11日-12日在湖北武汉举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团队在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杰的带领下,由肝胆外科副主任黄磊担任团长,率队出征。“人民”移植运动员队伍中,不仅包括平均移龄最高的运动队——由14位肝移植和2名肾移植康复运动员组成,还有随行的医护人员、宣传人员以及家属。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斩获1金、6银、2铜,共计9块奖牌的佳绩。
时隔20年,“移友”运动会重回发源地
20年前,中国首届移植运动会就是在这里举办的。该运动会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主办,每两年举行一届,于当年六月开幕,活动持续数日,通过比赛竞技,展示移植患者的康复成果,弘扬生命的力量,并提高社会对器官移植的关注度,推动社会对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的关注与支持。本届运动会吸引来自包括北京、香港等21个省级行政区器官移植康复者运动员及家属、医院代表、志愿者,共1000余人参加。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移植运动会20周年,但是与20年前第一届移植运动会相比,今年是在《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出台后举办的,并与第八个“中国器官捐献日”同期举办,彰显生命接力的意义,更加展示了人间大爱善行,“捐献”两字值千金。
赛场竞技,60+“移友”健将展现生命奇迹
本届运动会设置常规竞技赛、创意趣味赛两大赛事,包括800米、4×100米接力、乒乓球、羽毛球、拔河、两人三足、趣味接力赛等比赛项目。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团队16位移植康复运动员全程参加比赛。运动员年龄跨度从35岁到78岁,全队平均年龄60.2岁,其中3位已是70岁以上高龄,移植时间最长已达30年。
经过上午的激烈初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团队在乒乓球、4×100米、800米、拔河等项目成绩突出,多项比赛进入决赛,最终斩获中老年男子组乒乓球冠亚军、4×100米亚军、800米季军和拔河二、三名的优异成绩,总获9块奖牌的最好成绩。
“希望更多的患者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北京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朱继业和医院党委副书记、肝胆外科专家高杰也赶到现场,为大家加油鼓劲!
赛场内外,“移友”啦啦队风景靓丽有爱
“北大人民,医患同心,移友奋进,为爱前行!”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团队作为本次运动会的“先行部队”进入开幕式现场时,整齐划一的口号立即“点爆”全场。
“有比赛就上,没比赛就去加油。”北大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和移植患者运动员团结一致、随时组队,组成场外啦啦队,加油声持续不断,响彻在每一个比赛现场。
“我们是医患,更是朋友!我们既离不开我们的‘救命恩人’, 多年就医的经历也让我们从医患成为了挚友。” 被大家尊称“李会长”的李老已76岁高龄,作为北京“移友”的大家长,更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即使腰伤仍坚持与大家同行,到赛场为大家加油助威。
同是76岁的刘老,背起相机,为大家当起摄影师,忙前忙后记录大家的美好瞬间。
被大家尊称“牛大姐”的牛老师,78岁高龄的她已有30年的肾移植移龄,即使不能参加比赛,也不影响她矫健的步伐,为大家伸拳鼓劲。
“我们能有今天,除了感谢医护人员,还有我的家人!”此次行程,很多“移友”的家人与挚爱们也一同前行、一路相伴,在比赛间隙,默默地无微不至的照护着。
移植术后,活出真我享受重生后的每一天
一直在赛场上活跃的宁先生,移植后成为了马拉松的爱好者,多次参加国内马拉松赛事,3个半小时的骄人成绩,让正常人都“汗颜”。此次参赛,他不仅在800米,4×100米中双双获得奖牌,还在赛场不留余力的参与到拔河比赛中,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本次运动员中,参加过20年前首届移植运动会、肝移植移龄22年的钟先生,外形俊朗的他让人猜不出年龄,在接近一天的乒乓球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男子中老年组的亚军。他赛后感言:这个奖品背后,一是得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移植团队让我重生,另一个也得益于我一直以来热爱运动,虽说最终败在自己队友手下,但虽败犹荣!
同赛场获得乒乓球赛冠军后的李先生更是信心满满、踌躇满志,他说,未来希望和我的队友能代表国家队走上世界移植运动会的赛场,为国争光!
65岁的马先生,作为该团队肝移植植龄最长之一,20年前肝移植后,他开始每天雷打不动的网球训练。在本次竞技赛4×100米接力、拔河的赛场上,都留下了他拼搏的身影。
张先生虽年纪不大,但其实20年前就跟随人民医院团队参赛了,当年的少年,如今已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在本次4×100米接力赛中奋起直追,为人民医院团队再增一枚宝贵的银牌。
“20年前,参赛首届移植运动会的运动员中,有4位继续参加了今年的运动会。”移植患者需要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使机体和移植器官达到一个平衡状态。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在坚持治疗的基础上,加强体能锻炼,对患者的长期存活有很大帮助。“器官移植康复患者通过训练,是可以和健康人一样生活的。”黄磊表示并提醒:为确保长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必须要重视术后的定期随访、监测和管理潜在的并发症和风险因素。
致敬捐献者,让器官捐献理念深入人心
看到昔日重病的爱人驰骋在运动场,矫健的身姿、耀眼的奖牌,很多家属都由衷感谢救命的医生和器官捐献者:“没有他们的大爱,不可能有我家人的重生。”
的确,移植运动会的特殊性,还在于参赛的每位运动员都是“两个人”参赛,因为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捐献的逝者,他们都是带着两个人的生命活着……
2023年我国每百万人口的器官捐献率仅为4.6%,对于每年有30万器官捐献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期望更多的公众了解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加入到器官捐献者、志愿者队伍中来,共同为延续生命的大爱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医院党委书记、肝移植专家高杰表示。
中国从2017年起,将每年6月11日设立为中国器官捐献日。截至目前,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累计超过678万人,实现人体遗体器官捐献5.3万例,捐献器官超过16万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直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服务理念,每年在6.11前夕举办健康咨询和现场宣传活动,力所能及地不断推广器官捐献理念,营造社会捐献的良好氛围。
2024年6月6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行器官移植专家健康咨询活动,为200余人解答器官捐献与移植相关问题,并普及相关知识。现场,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30多名医务人员进行了器官捐献志愿登记。
活动圆满,奖牌背后离不开北大人民医院
本次运动会,得到医院大力支持,特意安排医务人员和宣传员参与其中,为本次活动的安全和顺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移友”在即将分离之际,分别表达感谢之情——
特别感谢北大人民医院各位老师的辛苦付出,短短两天行程,方方面面给大家细致照顾,期待我们下一次的相聚。
难忘日子,激情的赛场,运动健将各个精神饱满、老当益壮,团结协作,奖牌闪亮!感谢北大人民医院医疗团队对赛事活动上的周密安排、生活上的细致关心、领导同事出征鼓劲、教授亲举队旗加油,践行了‘北大人民医患同心、移友奋进为爱前行’活动宗旨,北京人民医院真的是“为人民”!
感谢北大人民医院领导和专家老师们,你们辛苦了!通过第八届移植运动会,我们又一次分享到人民医院白衣天使的大爱人心,从运动会报名到场上竞赛、从餐饮至住酒店安排、从北京出发至回京,样样事无巨细考虑周到,我们移友们特别开心、幸福!衷心感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难忘的日子,激动的时刻!”从江西赶来的辜先生夫妇,与大家分别后, 给大家群里表达心情。因不同路,大家也在群里关心着他们的行程,直到安全到家。
分别之时,大家齐发心声:两年后,我们再战!
器官移植,现代临床医学技术的“宝塔尖”
器官移植手术是现代医学最尖端的技术,被誉为临床医学的“宝塔尖”。 “随着科技与医学进步,器官衰竭患者有了更多救治机会。”高杰副书记解释道。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早在1990年开展肾脏移植手术,2000年开展肝脏移植手术,是北京市最早一批具有肝、肾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近两年更是积极“搭平台、融资源、组团队、调流程、强配合”,通过开通器官移植捐献和获取专用账户,引进专业人才和器官捐献协调员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器官移植捐献工作,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建六表示,依托医院MDT学科群形成强大的器官移植合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更收获了患者们的信任。
作为中国器官移植的第一方阵,医院移植团队不断创造生命奇迹,在器官捐献体系与技术等领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至今累计完成肝肾移植手术近千例。医院院长王俊院士指出,人民医院作为医疗“国家队”,有责任、有能力挑起医学进步和维护人民健康的重任。为移植手术的安全有序提供有力保障。
(供稿:宣传中心 钟艳宇 01744 责编:张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