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多样化要求,药学服务必须不断提升专业性和精细化水平。如何在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创新药学服务模式,同时面向临床科室提升药学服务满意度,一直是药学专业人员寻求突破的方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直门院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作为药学部业务部门的关键组成部分,于今年1月投入使用,负责配置危害药品、肠外营养等静脉用药。从筹备伊始,到后续业务陆续上线,药学部药师团队在党建引领下为优化药学服务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
需求牵引,积极开展内外对接
党建引领有助于强化内外沟通,打破地理位置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静配中心筹建初期,在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红松的密切关注和指导下,药学部与护理部积极建立沟通渠道,通过座谈或线上会议等形式,提出问题、了解需求,就工作流程、系统优化、配置范围等问题进行充分交流,针对问题逐步拟定最优解法,高效解决了一系列矛盾点。在药学部内部,西直门院区筹备人员和通州院区静配中心药师也快速建立了紧密联系,高效交流物资情况和工作经验。
静配中心投入使用后,药学部内部、药学与临床医护仍然保持紧密沟通。得益于内外部的顺畅交流,静配中心药师团队一边积累经验,一边听取建议,在工作中不断动态调整流程,尽力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多措并举,提升药师服务质量
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提供更优质的药学服务,还需要药学人员自身的意识提升和知识储备。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仅为药学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提高药师队伍专业素质提供了良好契机。药师团队投入大量精力,阅读了静配中心业务涉及到的近百个品规药品的说明书及相关文献,总结了储存条件、复溶液体、稀释液体、浓度、稳定性等各种配置要求,整理分级后,将绝对禁忌在前置医嘱审核系统中设置拦截。对于普通级别的不合理医嘱,为不影响临床在特殊情况下的使用,药师选择通过电话一对一沟通进行建议。截至5月底,静配药师通过电话干预了60余条医嘱,问题涉及药物浓度、溶媒体积、肠外营养配方等多个方面,有超过八成的医嘱在药师建议下进行了合理化修改。在此期间,所有住院药师都参加了静配相关工作的培训和考核,从系统流程到知识储备,全副武装,二十多位住院药师进行了一次全员业务提升。
问题导向,总结经验集中沟通
除药师自身团队增强知识储备之外,静配药师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将集中出现的医嘱问题进行总结,借助PIVAS业务推进,在各级例会中对临床科室进行宣讲。经过会上的集中沟通,强调过的问题医嘱出现频次明显降低,药师减少了干预次数,临床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党建引领促发展,凝心聚力谱新篇。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是现代医院药学服务的重要模式,静配中心的运行更是构建了医药护患紧密结合的新平台。药学部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药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药学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并期望通过加强内外部沟通合作,努力实现从全质量管理到高质量发展驱动的药学服务飞跃。
(供稿:药学部 徐哲 责编:李杨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