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2011年教奖金评选中,已97岁高龄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冯传汉教授荣获“2011年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本年度获奖的还有物理学院甘子钊院士、数学科学学院张恭庆院士、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陆俭明教授、基础医学院庄辉院士。
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由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2007年发起成立。旨在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术研究,助力学校全面发展,每年评选6位在科技研究方面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生活、对北京大学的学术发展和教学繁荣均做出过突出的贡献的北京大学科学工作者。自设立至今,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共评出24位获奖者,其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历史、医学、物理、地理学、国际关系艺术等诸多学科。
冯传汉,男,1914年生,广东省番禺人,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1940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历任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务主任、副院长、院长,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等职。从事骨科、骨肿瘤外科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70多年,1984年创建全国第一家骨肿瘤骨病研究室,是骨肿瘤学研究的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骨科人才,为中国现代骨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发表在医学教育管理学期刊及其它领域的论著有50余篇。出版过《肩关节外科》、《骨科肿瘤学》、《新中国骨外科的成就》(英文出版)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骨科 分册》(责任副主编)等著作。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骨科卷)》副主编。1980年主持的“骨巨细胞瘤组织培养及缩时定格电影观察”的研究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1987年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1998年主持的“骨巨细胞瘤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8荣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97岁高龄的冯传汉教授以豁达、爽朗、敦朴,以乐观的精神不断鼓舞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教书育人的雨露不断地滋润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后起之秀,他至今仍为振兴中国的医学事业默默地发挥着余热。
(两办)
1914年1月26日(民国3年春节),冯传汉诞生在湖北汉口江岸区一位京汉铁路汉口江岸铁路医院普通医生的家中。在冯传汉的记忆中,儿时最好奇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看父亲怎样诊病、怎样做脓疡切开、怎样换药等等。父亲以“仁爱、仁心、仁术”行医的风范和品德所形成的言传身教,加之同胞的贫瘠和苦痛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刻下的烙印,都成为日后冯传汉矢志学医的原始动力。
1932年冯传汉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从此开始了与北大的一世情缘。医预科三年结业,可投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协和一年学习成绩合格,燕大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提起三年燕园的学习生活,至今冯老的眼神中仍然读出神往。冯老由衷的感慨道:在燕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接受到严格的训练,赋予了我客观系统、精确求实、严谨认真、注重实践等一系列思考、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科学精神的基础。冯老仍然坚信这种培养人才的理念是十分正确的,并在自己数十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生涯中,将这种理念延伸下去。
193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协和医学院,在协和学习一年之后成绩合格,1936年夏天冯传汉回到燕园参加毕业典礼,获得理科学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获燕京大学Phi Tau Phi 金钥匙奖。至此,冯传汉在燕园的学习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燕京大学的教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重,在协和医学院的特色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将科学精神渗透的更深,体现的更广。冯老概括为:一是严肃认真,负责服务,二是讲求实践,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学习,三是培养科学精神,主要敢于探索创新、系统准确及精确性,和大规模式研究的团队合作精神。
冯老一生中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骨科学科发展。冯传汉的名字一直镌刻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展的历史丰碑上,见证了医院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跌宕起伏。
1940年冯传汉从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得外科奖,被留任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珍珠港事变,日军占领了协和医院并责令两个月内送出所有病人,解散医院全体职工。1942年,冯传汉随协和医院钟惠澜、林巧稚、孟继懋等多位专家教授应邀来到北京中央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工作。担任外科总住院医师,1944年在孟继懋教授的支持下,成立骨科组,这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后期蓬勃发展的骨科前身。
1949年冯传汉赴英国RobertJones骨科医院进修骨科,并到Derby郡医院学习手外科。1950年回国后历任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务主任、副院长、院长,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等职。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骨科卷)》副主编。
冯传汉教授是我国骨与软组织肿瘤研究的奠基人,1981年冯传汉应邀参加了在美国Mayo Clinic举行的第一届国际保肢学会(ISOLS)年会,为此后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开端。1982年应第49届AAOS年会主席邀请作为大会Guest Speaker作了题为《骨巨细胞概念的更新》学术报告,受到高度评价,并被授予美国骨科医师协会名誉会员证书。1984年创建全国第一家骨肿瘤骨病研究室。在冯老的精心培育下,经过60年的发展,如今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包括了骨关节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骨肿瘤科四个专业,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中国现代骨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冯老的教师生涯起自1958年,北京人民医院划归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作教学医院,冯传汉任外科教研组主任,1962年任教学副院长及医疗系副主任。他关心高等医学教育,曾赴美国Johns Hopkins医院考察骨科住院医生培训计划和MD/PhD 学位的要求。赴澳大利亚考察青年医生的培养。冯传汉教授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1991年5期发表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反思”的文章;2001年在《中国医院》杂志发表了“再谈极端负责、极端热忱、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文章,他强调医学教育的核心是:德育为先,以人为本,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科学精神。
为表彰他在教书育人上做出的突出贡献,1987年北京医科大学授予他“桃李奖”,该奖项是表彰从事医学教学30年以上,医德高尚、桃李满园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2008年,在北京大学在110周年校庆之际,授予冯老“蔡元培奖”的光荣称号。
冯老用其一生在不断的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爱护人才。他不遗余力的把自己长期临床工作过程中所观、所想、所得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的学生。从医从教60余年桃李遍天下,原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党委副书记、书记、副院长,医学教育学家彭瑞聪教授;骨关节领域的领军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所长吕厚山教授;亚太地区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骨肿瘤学组组长、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主任郭卫教授……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书写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史上。
冯传汉在任人民医院科研副院长、院长时,他就高屋建瓴地提出医院的根本是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学科带头人必须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从年轻抓起。1980-1984年任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副院长仍然强调:一个学校要知名靠什么?主要靠一批国际上有地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形象的比喻为桥牌中的王牌)和有关学科建设。这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当前必须努力去做。而今从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高速发展的轨迹看来,印证了冯老所言。
冯老常说:“搞科学,尤其是医学这门特殊的科学最忌讳模棱两可,一定要实事求是、务求确切,要从临床、从病人实际病情中学自己亲眼所见的知识。”冯老是这样说的,在他的一生中也是这样做的。”与冯传汉教授共事过的人都知道,他对科研一丝不苟,对工作精益求精。以常人的眼光来看,他在学术上的严谨近于苛刻。经过冯老在临床研究和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领域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980年,冯传汉教授主持的“骨巨细胞瘤组织培养及缩时定格电影观察”的研究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年会特邀冯老作同题报告,深受赞誉,会上授予他名誉会员证书。2001年因其在医学科学发展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冯老年事已高,但仍精力充沛,工作余暇读览书刊、笔耕不缀。让我们盘点冯老在进入耄耋之年后所做的勤勉耕耘吧:
82岁时主编了《肩关节外科学》;
84岁时他主持的“骨巨细胞瘤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87岁时协同徐万鹏主编了《骨科肿瘤学》;
89岁时主编了《临床骨科学》和《中国现代骨科史料》;
90岁时收集整理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成长发展的60年》;
93岁时编著了《基础英语概要——英语读写指南》;
95岁高龄时完成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笔记约6万字,并且开始研读2000年以来新出版的医学教科书《基础病理学》、《基础及临床药学》,以了解现代医学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基础知识。最新出版的《中国文化读本(中、英文版)》业已在冯老的桌案上,随时都在翻阅,对自己颇感兴趣颇有认同的内容,还认真做笔记写感想。
为了掌握医学发展的动态趋势,做到“永不落伍”,冯老每月研读7种骨科、外科期刊学报,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和最尖端技术,每周精读非医学的英文论著一篇,每天阅读剪贴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报刊资料,认认真真地进行排版粘贴,圈圈点点看得非常认真,不时地给予点评。简报本现在已经积累了十余本,摞起来可达几尺高。“我是一丝不苟的人,哪怕是对待剪报,也要像做学问那样。”
97岁高龄的冯传汉教授以豁达、爽朗、敦朴,以乐观的精神不断鼓舞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教书育人的雨露不断地滋润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后起之秀,他至今仍为振兴中国的医学事业默默地发挥着余热。“士志于道,道始于勤”正是冯老一生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