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医”心为民:我院王杉教授荣获“第六届中国医师奖”

[ 2014-10-28 11:01 ]
11月13日,由中国医师协会组织评选的“第六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院王杉院长因在临床实践与行业管理、临床医学教教育、医学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现代医院建设与管理、健康管理以及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促进等多个专业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而获此殊荣。
作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王杉在国内创新性地开展了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癌的外科治疗、普通外科疾病微创手术治疗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患者带来福音。同时,王杉院长更是一位优秀的行业管理专家,他倡导和积极筹备建立了我国第一外科医师行业协会组织——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提出和组建了中国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遴选与管理制度,亲自起草了我国首部《中国专科医师(普通外科)培训细则》和《中国专科医师(外科)培训细则》,为健全我国外科医师行业管理机制、规范我国外科医师执业行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杉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工作,并不断探索医学教育改革新途径。在国内率先提出和实践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持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项目中医学临床教学示范工程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主持完成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于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基于网络环境的临床医学自主学习体系及其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于2009年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鉴于其在高校教学与医学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于2009年获得“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针对我国目前客观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王杉院长率先提出和倡导了“基于中心医院/大学医院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创新模式”, 并领导主持创建了“医疗卫生服务合作共同体”, 将中心医院(大学医院)有机融入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在不同级别、不同种类医疗卫生相关组织机构、医务人员之间的功能、活动和运作通过拥有或结盟等形式进行协调整合,形成新的“X+X整合型”健康服务链,使“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成为现实。“共同体”主要目标是追求无缝隙、综合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控制医疗开支,促进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协调合作。
“共同体”启动自今,初步实现了临床服务的水平/垂直整合、医师团队整合、功能整合、行政整合、信息整合。目前,已覆盖了包括西城区和昌平区的9所二级医院、7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48个居民社区和3个村医务室在内的各级医疗服务机构。2009年,医院再次将服务延伸到功能社区的建立,扩大服务范围,为居住不在一起,但医疗关系在一起的群体提供服务。目前有24家单位在试用共同体模式,已有西城交通支队、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北京实验二小、北京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和昌平沙河医院等单位正式启动了该模式,已为涵盖100万人口的百姓提供优质服务,为患者和医疗机构带来了良性多赢的新局面。
中国医师奖是卫生部批准中国医师协会设立的行业协会最高奖项,旨在通过表彰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师队伍的代表,展示当代医师救死扶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精神风貌,弘扬我国医师开拓进取、刻苦钻研,在医学领导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促进我国医师队伍的行业建设和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两办)
附:王杉教授主要事迹
王杉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系,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1998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外科从事外科肿瘤及创伤相关研究。
王杉教授长期专注于外科临床医疗实践与行业管理、临床医学教育(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医学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现代医院建设与管理、健康管理以及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促进与发展等多个专业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一)长期坚持外科学临床实践和行业管理工作
 在临床医疗专业领域,王杉教授长期从事普通外科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和临床研究工作,具有高超的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水平及扎实的手术功底,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领导医疗和学术团队开展了积极务实的临床实践工作,平均年度收治患者1700余例,开展手术800~1000例/年。并在国内创新性的开展了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包括新辅助治疗、手术治疗、辅助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癌的外科治疗、普通外科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
 王杉教授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普通外科执业医师,更是一位外科行业管理专家。王杉教授倡导和积极筹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外科医师行业协会组织--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并当选第一届委员会副会长,并且首先提出和组织建立了中国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遴选与管理制度,王杉教授亲自起草了我国首部《中国专科医师(普通外科)培训细则》和《中国专科医师(外科)培训细则》,为健全我国外科医师行业管理机制、规范我国外科医师执业行为,培养优秀外科专科医师队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前,王杉教授兼任第五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医学一部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实验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组织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外科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及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
(二)促进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成绩显著
王杉教授长期从事普通外科临床教学工作,高度重视临床医学教育工作,为培养青年教师、研究生、临床医疗本科学生以及进修医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深受广大学生、进修医师和青年教师的尊敬与好评。以身作则,带动广大的青年教师树立和培养强烈的临床教学意识。主动将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应用于临床医学教育领域。教学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完善了教学内容,强化了理论知识,并通过灵活多样、生动的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师和同学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广泛好评。教学实践中能够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愈来愈短的知识更新周期,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积极介绍本学科前沿理论和技术,注重教学相长。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二十来在普通外科建成了一支具有学科实力的骨干队伍,先后指导了近30名硕士、博士生及博士后研究者,为普通外科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的学生中不少医师都已成为各医院的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王杉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和实践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持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项目中医学临床教学示范工程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及多种医学教育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先后发表医学教育相关的科研论著24篇。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质量实时评估监测系统"于2002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主持完成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于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基于网络环境的临床医学自主学习体系及其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于2008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基于网络环境的临床医学自主学习体系及其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于2009年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兼任教育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属医药院校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普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鉴于王杉教授在高校教学与医学人才培养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于2009年获得“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三)在医学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专业领域做出突出成绩
王杉教授长期工作在医学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专业领域的第一线,先后主持完成或参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课题2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外科肿瘤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2)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实验研究、(3)外科创伤和应激状态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外科肿瘤镇痛治疗及其机制研究等。王杉教授在上述医学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专业领域中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先后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20余篇科研论文,主持、参与编撰或翻译转移论著和译著7册。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异常的作用机制"于2004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担任了《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学术期刊的副主编,以及多种学术期刊的编委。
(四)倡导医疗卫生服务创新模式、建立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
针对我国目前客观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充分分析和评价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型综合医院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没有发挥充分作用等原因的基础之上,王杉教授率先提出和倡导了“基于中心医院/大学医院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创新模式”;并在北京市西城区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依托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教育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一系列科技项目支撑,领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持创建了“基于中心医院/大学医院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的医疗卫生服务合作共同体”。在王杉教授的领导之下,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持设计和建立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是在区域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监督下,在不改变产权关系和人员身份的前提下,整合包括中心医院(大学医院)、区属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全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资源,明确各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疾病诊断、治疗,以及慢病和健康管理、康复、保健、妇幼计划生育和疾病预防中承担的功能任务和提供的服务范围,建立各医疗机构间功能互补关系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中心医院(大学医院)主要功能定位于疑、难、急、重症的诊治与研究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功能,区属医院(综合/专科)主要定位于常见病、多发病、普通病、慢病的诊治和院内康复的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坚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功能,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共同体试点工作在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统一领导下,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德外社区服务中心及展览路社区服务中心组成,覆盖二十三万居民。针对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等,业已建立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1类疾病专家与社区全科医生共同组成的以慢病为中心的疾病管理团队,在北京市卫生局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接诊程序、统一的检验质控、统一的诊断标准、统一的治疗原则、统一的慢病管理方案以及统一的康复计划,使广大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就可以得到全面、系统、规范的治疗和康复服务。同时探索支撑此模式下不同信息化水平建设以及相关政策支撑。另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依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技术力量和品牌效应,促进自身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发展,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业务水准、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将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统一到中心医院(大学医院)的标准上来,增进了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改变居民就医习惯。通过资源共享,降低各医疗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营成本,为社区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基于中心医院/大学医院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的医疗卫生服务合作共同体”的建立是在国家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大环境下,探索将中心医院(大学医院)有机融入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新模式,通过建立具有可复制、开放性、工具化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可持续性的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在综合专科医院(中心医院、区属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建立"业务链带动服务链,共享利益链,形成体系链"的新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为探索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全新途径,改变居民就医习惯以及“病前无防、病后无康”,缓解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减少不合理收费提供借鉴经验。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韩启德副委员长所指出的那样,“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一定会有利于我们医疗资源的更有利、更合理的配置。有利于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而且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由于有利于提高社区医疗人员的素质,也将有利于提高社区医疗卫生的发展,特别是社区医疗卫生的可持续的发展。”
(五)推动现代管理理念在医院建设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王杉教授自1999年开始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2006年起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期间领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现代化医院的管理、运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