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奉献在西双版纳:通过“超声波”传递内心的关爱:我院“支援西部”医疗队赴西双版纳支援工作纪实之十一

[ 2014-10-28 14:22 ]
2009年10月12日,我随医疗队来到美丽的西双版纳,在州人民医院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工作。
州医院功能科检查范围包括超声、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和内窥镜等。超声专业有8名医师,其中两名副主任医师,两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工作范围包括腹部、血管、小器官、心脏和妇产,所有病人不预约,当天任务当天完成。超声仪器共5台(包括便携式彩超一台),均为GE公司中、高档彩超,每台仪器日工作量约50人次。
在功能科,我感到超声专业工作量大,病例丰富,人员整体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较强。功能科两位主任和其他医生表达了想要进一步提高的愿望,他们的热情和真诚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他们沟通、交流,共同进步。
在接下来的日常工作中,我结合每一个病例,从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三个方面向他们介绍了我的思路和方法。检查前要了解患者的主诉、既往病史、相关辅助检查等;检查中要做到连续、全面,多断面结合,例如,肾脏不仅要纵断面扫查,还要特别注意横断面连续扫查,否则会漏诊外生性占位;强调测量的规范化。检查后,我总是认真地帮他们修改报告单,要求从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实的基础,因此,我认为强调超声检查和报告书写的规范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超声科对我的观点比较认同,我的每一份报告单,他们都留下备份,表示将来要按照我提出的要求改进。
针对超声科血管检查技术急待提高的问题,我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1、示范正常血管检查方法与仪器调节;2、结合病例讲解血管疾病的超声表现,诊断思路和报告书写,强调长轴、短轴相结合,灰阶超声、彩色血流和频谱相结合;3、通过读片、讨论和讲课,总结了血管超声基础知识,复习典型病例,加深印象。通过一个月的示范与交流,超声科的血管检查技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超声诊断水平的提高,除了日常工作外,还需要不断随访,总结经验。在这一个月中,我特别提出了这一点。每一个发现问题的患者,我都亲自带着几名年轻医师去随访,告诉他们要记录患者的病历号、主诉、病史、辅助检查、术中所见和病理结果,与超声图像对照,只有坚持随访、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我送给每个年轻医师一个随访记录本,对他们说:“几年以后我再来版纳时,要看到随访本都记的满满的。”培养优秀的青年医师,不论是州医院还是人民医院,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医疗队工作期间,我也遇到很多难得一见的病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子宫切除患者,在术后出现腹痛、腹泻,临床要求腹部超声检查了解有无腹腔积液。在超声检查中,我发现患者的肠管轻度扩张,在左上腹肠管中有一带状强回声结构,能自主运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考虑肠蛔虫。肠道寄生虫在北京已经很少见了,特别是在超声下看到活的虫体更是难得。患者经过对症和驱虫治疗,排出了数条蛔虫,腹痛也明显缓解。另外,我还参与会诊了巨大腹膜后占位、肝占位并下腔静脉癌栓、结肠占位并肝转移、下肢动脉血栓、颈内动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腹主动脉瘤、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等病例。
在州医院,我有幸为全院医生开展了一次超声讲座,通过实例,与临床医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交流,让临床了解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超声的优势和局限性,强调了超声申请单的规范书写,正确理解超声报告等,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和认可。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虽然医疗队的工作即将结束,但相信我们与州医院的交流才刚刚开始,希望能够建立长期合作,进一步加深了解,共同发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赴西双版纳医疗队 宋奕宁)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